成都蓝码发展科技有限公司

公共文化智慧服务平台

更新时间:2019-12-25 17:20:13

概述

如今大数据时代,云计算无处不在,完美的将公共文化服务与云端技术结合起来,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走向快捷、新颖的云服务新模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升各级文化资源的影响力、传播力和互动力,打造公共文化智慧服务模式,让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更具活力、更具智慧。

公共文化智慧服务平台将公共文化活动和市民文化需求连接在一起,运用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等技术整合成都各地文化馆优质的数字资源,为市民提供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成功的让文化服务向智慧云服务模式转型。市民只需在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上浏览,便可随时随地了解各地各馆的文化活动信息,预约报名展览活动,观看文化活动直播,欣赏场馆全景虚拟展厅等,同时,还可以通过平台发表评价,进行互动交流。


主要内容


公共文化智慧服务平台整合图书馆、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建立统一高效、方便快捷、共建共享的一站式服务平台,采用集中式、分布式并举的管理模式。文化机构可通过不同渠道免费获取文化资源外,还可授权开通机构账户,自助上传各类文化动态、活动信息、特色资源等。市民可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获取文娱资讯、图书资源、活动报名、在线学习、咨询解答等多元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智慧服务平台将原来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通过电子化、数据化等转换,变为可以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进行使用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全新形态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l  网络体系建设

在文化中心机房的基础上,根据大型空间数据库及数据传输的需求,对现有互联网环境、局域网、政务网进行必要的改造,添置必要的网络设备、存储设备、安全设备等。

l  数字化资源建设

(1)数字资源整合 

要素更新、数据格式转换、属性数据采集等,即将现有的数字文化资源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并按国家统一的技术标准重新进行分层、归类,采集属性信息,并完成基础文化信息数据、元数据的制作。

把各种数字资源专题库及无序的离散信息整合到结构统一、内容独立的数字资源加工库;同时可对资源进行分类、专题等服务。充分体现资源的丰富性、广泛性、完整性、时效性。 

(2)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通过互联网面向公众开放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文化资源。根据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情况,进行分配访问管理控制。

创建若干特色资源库。系统采用元数据同步技术,提供对所有资源统一的查询入口。并且对数字资源进行同步,诚然在数字资源共享的同时,要保障共享工程所涉及资源的知识版权。


                 

l  专题数据收集、采集、处理与整合 

(1)数字图书馆数据的收集、采集、转换及整合,并完成元数据的制作;

(2)文化档案专题数据的改造、转换及整合,并完成元数据的制作;

(3)非遗数据的收集、采集、转换及整合,并完成元数据的制作; 

(4)不同专题、不同尺度要素的接边、整合、编辑。

l  文化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在文化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经数据的整合加工、服务功能的开发完善,建立文化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库及文化信息公共平台管理系统。该平台集成了经过处理的文化信息数据,主要解决面向政府、公众提供服务、专题信息加载、空间分析等在线文化信息服务功能,并向专业部门和企业提供标准服务接口,支持基于平台资源开发专业应用系统。

平台为活动预约、场馆预定、艺术培训、展览展示、赛事活动、品牌推介、志愿者服务、用户管理、大数据分析等,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平台,重在满足群众随时随地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和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需求。

l  数字场馆

数字场馆建设包括线上平台和线下互动体验空间,群众既能在场馆建筑空间里享受在场服务,又能离开文化馆随时随地享受在线服务,同时线上和线下数据连通,互相促进。

线上平台主要解决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使用公共文化场地设施、参与艺术普及培训、参与文化社团、群文创作展示、志愿者服务、公共文化大数据分析等业务功能。线上平台是数字场馆建设的基础,所有的业务流程、资源利用、用户管理。

                          

l  基础数据库的建设 

建设政府机关政府数据库体系,将所有的影像数据集、矢量数据集、元数据集、专题数据集、统计数据集等进行整合建库;开发必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更新和维护系统等。

l  保障体系建设 

在数字文化基础数据库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建全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和必需的软硬件环境,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信息化工作,健全规章制度、标准体系,加强支撑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措施,保障数字文化基础数据库的共建共享和文化服务公共平台的运行。同时紧密结合政府机关实际情况,建立数据维护更新机制、数据保密规定、平台推广应用机制。


特色

通过建设线上服务与线下体验相结合的数字文化馆的实践与探索,将文化馆在组织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群众文化艺术培训、组织群众文化艺术作品创作、承担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功能搬到网上,拓展和延伸了固定文化设施功能,把优质的文化资源通过互联网输送到基层群众,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u  特色活动网络化运作

进行作品征集与展示,让广大民间艺术爱好者参与评选当地具有悠久历史且能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项目,评选结合网民投票和专家评委意见,评出最具地域特色民间艺术项目,评选结果进行网上公示,接受网民监督。

u  视觉艺术网络化展览

让群众通过网络平台观赏各类展览,学习书画的入门技能。同时,社会各界的书画家、艺术家和摄影爱好者,都可以踊跃投稿,丰富网络展厅,推动和加强社会文化和书画艺术的交流与共享。

u  舞台作品网络化展演

将近年来新创作的优秀舞台作品、综艺晚会节目搬到网上舞台,让更多观众受益。同时,鼓励广大文艺爱好者通过“互动平台”,分享创作成果,开展相互间的学习和交流,组织专家学者不定期在线对文艺爱好者的作品进行交流指导,激发文艺爱好者的创作热情。

u  文化产品网络化展示

将文创产品进行特色服务包的设计和开发,以“免费”“享受政府补贴”、“便利”等标签对特色服务包装推送给市民,让公服平台能吸引广大市民群众所使用,打造出能激发公众主动获取文化服务和资源、具有双向互动信息传输模式的相互依存、共同成长、不断发展的新型公共文化智慧化服务体系。

u  群众需求网络化对接

积极利用新技术,创新文化服务模式,将文化下乡、公益培训与互联网有机结合起来,开通了在线报名平台、预约配送平台。为满足群众的个性化文化需求,不断提升自身服务能力,进行“资源创造”,丰富“菜单”。